火狐体育网址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十四五特刊】砥砺奋进新征程 扬帆起航再出发——通渭县“十四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火狐体育网址    发布时间:2025-11-16 12:48:04
详细介绍:

  “十四五”时期,是通渭县应对挑战、攻坚克难的五年,更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硕果累累的五年。五年来,通渭县从始至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主动融入“一核三带”“一区三地”发展格局,以“一目标三聚焦四强化六行动一抓实”为路径,持续深化“三抓三促”“五比五看”行动,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通渭答卷。

  “十四五”期间,通渭县坚持“项目为王”,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和“牛鼻子”,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77个、总投资575.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总投资495亿元,项目数量与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

  重大项目的成效,最直接体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里。供热一直是牵动全县百姓的头等大事。2021年之前,城区供热常年面临“供热无保障、群众意见大”的被动局面。为彻底破解这一民生难题,通渭县于2021年成立襄熠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总投资4.5亿元、占地36.7亩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逐年对供暖管网、线路设备做全面检修与更新,完全解决了“供热年年供、群众年年冷”的痛点,为城区群众筑起了温暖屏障。“这几年暖气确实比之前暖和太多,现在室内温度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上,再也不怕孙子冻感冒了。”民福嘉苑小区住户张水平的话,道出了群众的真切感受。

  民生项目暖民心,教育保障同样牵动千家万户。随着西城区居住小区陆续入住,适龄学生数量激增,片区学位供给不足问题日渐突出。2021年,通渭县规划新建西川学校,2023年秋季正式招生。作为半寄宿制学校,该校主要接收县内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目前已有2000余名学生就读。“把孩子交给学校,我特别放心。”学生家长郭小琴说。

  在新能源领域,通渭县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风光资源大县”到“风光产业强县”,是通渭“十四五”最亮眼的转型之一。全县建成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新增风电70万千瓦、光伏1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80万千瓦。已有6家新能源企业跻身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累计发电88.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66.4万吨。

  五年耕耘不易,但成绩非常显著。通渭风电基地、牛谷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县医院感染性疾病业务用房提标扩能项目等一批代表性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清晨的通渭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悦心国际书画村里,书法家们挥毫泼墨;风电项目现场,120米高的风机主杆矗立,工作人员为并网发电做最后准备。“十四五”时期,通渭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畜、果、药、新、织”特色产业,构建多点发力的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金秋时节,全县16万亩黄芪迎来采收旺季,连绵的梯田里药香沁人,农户们弯腰采挖、分拣、装运,忙得热火朝天。北城铺镇庄子村村民郭尚彪举起刚出土的黄芪笑着说:“你看这根,足有两指粗,今年的60亩黄芪肯定丰收了!”这样的喜悦,源于通渭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

  “十四五”期间,通渭大力推广黄芪、金银花等道地中药材,黄芪种植培养面积从2021年的8万亩翻倍至2025年的16万亩,金银花从10.7万亩扩至15万亩,还新增黄芩、冬花、万寿菊等品种,全县中药材总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总投资1.24亿元的通渭县中药材产业园近期正式开园,为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转型搭建了关键平台。如今,通渭已成为全国第四大金银花主产区,“通渭金银花”“通渭黄芪”成功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今年还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

  中药材产业红火的同时,苹果产业也让农户尝到增收甜头。陇川镇张杨村村民张臣刚忙碌了半月,终于将18亩苹果以每斤5.3元的价格卖给客商,收入20万元,喜悦溢于言表。苹果作为全县传统产业,已成规模,种植培养面积达15.4万亩,覆盖13个乡镇,2025年果品总产量预计9.5万吨,总产值6.5亿元,昔日庄稼地变成“摇钱树”。

  与此同时,通渭县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播面积稳定在132.7万亩,总产量保持在37万吨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56.28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32万头、52万只。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建成3个农产品加工园,线亿元;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0家,初步形成以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为主的加工产业集群,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书画产业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中国·通渭书画线上交易买卖平台推动产业向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文旅融合也迈出新步伐,总投资18亿元的通渭温泉开发项目正快速推进,将打造翰墨文化区、康养核心区等六大板块,预计年内完成投资4亿元以上。

  “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四个月,政府帮我们解决了订单、资金难题,这样的效率和服务,让公司发展很安心!”西布猫纺织品(甘肃)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梁振宇的感慨,道出了通渭县招商引资的“加速度”。

  近年来,通渭县紧扣全县“6543”发展思路,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3个、总投资421亿元,落实到位资金378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0%;株洲美神种猪、国家电投、浙江正泰等百强企业先后落户,为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通渭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继宗介绍,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一窗办理”,对企业用工、奖补申报等诉求“马上就办”,用“店小二”式服务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为提升招商精准度,通渭县创新推出“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模式。一方面精心编制招商项目库,定向对接上下游企业;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连续五年在兰洽会上签约项目63个、总金额256.98亿元。

  在做好“引进来”的同时,通渭县同步发力促消费、拓外贸、优电商,构建多元发展格局。消费市场上,连续举办“乐享消费·惠购通渭”主题活动;对外贸易方面,培育6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十四五”累计进出口总额预计达6502万元;电子商务领域,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预计“十四五”末电商销售额达2.5亿元。

  金秋时节,走进通渭县牛谷河20里农耕文化风情线,十大公园相依相连,人工湖清澈见底,花草树木错落点缀,昔日寻常河道已变身市民每日必到的“打卡地”。

  “以前谁能想到河道能变得这么漂亮!现在孩子有得玩,我们能散步赏景,太舒心了。”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魏淑娟的感慨,道出了通渭人的共同心声。

  这一蜕变源于通渭县对牛谷河的系统性综合治理。作为生态修复与品质提升工程的核心成果,这条风情线将生态修复、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儿童游乐等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亮丽新名片。

  一直以来,通渭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宜居”为目标,投资287.79亿元推进“十大城建工程”203项,累计完成投资99.8亿元完善了城区“五横十六纵”路网,新建、改造桥梁6座,改造供排水管网140余公里,新建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同时优化公共设施布局和功能,新建、改造城市公共停车位1520个、公园7个、小游园3个。

  在住房保障方面,完成5326户老旧小区、2405户棚户区改造,以及7009户农村危险房屋改造,让群众实现从“忧居”到“宜居”的转变;同时投入3.2亿元构建全域无垃圾治理体系,实现18个乡镇332个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颜值攀升的同时,和美乡村的美景也正在照进现实。在义岗川镇悠江村,清澈河水穿村而过,河岸草木葱茏,整洁巷道连通家家户户。“以前河边杂草丛生,现在天天有人清扫,河水清了,环境美了。”散步的村民张阿姨道出环境的喜人变化。

  2021年以来,全县已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1个、省市县三级示范村76个;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七大类指标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5个、县级3个。以“三清一改”完成332个清洁村庄创建,通过“以奖代补”推广特色改厕模式,累计改造农村卫生户厕54853座,普及率达71.52%。从县城水岸到乡村庭院,生态之美与民生之乐相得益彰,美正在这一个地区落地开花。

  秋色正好时,植绿正当时。通渭县委、县政府将植树播绿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每年春秋季,县领导带头参与义务植树,各乡镇、各部门紧跟行动。今年秋季雨水充沛、土壤墒情佳,全县各乡镇抢抓黄金期,在面山、道路沿线开展补植补造,为“绿满陇中”添新彩。

  “十四五”以来,通渭县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发展全程,以“绿满陇中”行动为总抓手,通过“增绿、用绿、护绿”有机结合与“造林、育林、营林”多措并举,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8.72万亩,其中“三北”工程29.08万亩、青岛生态林提质增效1.41万亩,同步完成通道绿化2010公里、义务植树1113万株,“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效果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46.22万亩、草原面积66.96万亩,森林蓄积量6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4%、林草覆盖率25%,为全县高水平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通渭县更将“绿”转化为富民动能。立足资源禀赋,把经济林果产业作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纽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思路,在东北部12个乡镇打造苹果片带,中南部9个乡镇发展花椒产业,适宜区培育核桃、山楂等特色林果。截至目前,全县林果面积从2018年的16.3万亩扩至32.1万亩。产业链也逐渐完备,培育鑫旺果业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立37家林果合作社,建成4万吨容量气调库、3个果品交易市场,产品远销全国。种苗产业同样火热,华岭、等乡镇五年育苗2.8万亩,供应优质苗木9000万余株,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通渭县从始至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85%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系统化施策,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就业社保筑牢民生根基。通过技能培训赋能,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523人;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10619人,帮助2373名失业人员、1171名就业困难人员及99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同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36亿元带动就业,为346户企业减免社保费560万元。在劳务帮扶上,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48.83万人,创劳务收入125亿元。

  教育事业迈向优质均衡。硬件设施持续升级,五年实施52个教育项目,新建维修校舍14.5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600个。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17%、100%、99.30%,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99%,“阳光招生”“阳光分班”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健康通渭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入4.696亿元实施44个医疗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整体搬迁,8家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优质服务推荐标准,基层首诊率稳定在60%以上。中医药“医康养”一体化模式深化,县中医院开展55项中医适宜技术,西北康复中心等平台推动医养结合创新。

  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备。聚焦养老需求,建成养老机构及设施282个,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6%,完成79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培训养老护理员1025名,实现岗前培训及专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两个100%”,推动养老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硕果累累。回望“十四五”,通渭县用奋斗书写精彩答卷,用实干铸就辉煌成就。展望“十五五”,通渭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通渭实践篇章而努力奋斗。

关于我们

火狐体育网址致力于电子机箱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制造以及整机通风解决方案。

服务热线:

136-7195-5299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

136-71955299

邮箱:

pzkj2010@163.com 

地址:

上海嘉定区浏翔公路6808弄1号

技术咨询